close

 悬空寺(灯光夜景)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距大同市約65公里。位於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建成於1400年前北魏後期,是中國僅存的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懸空寺原來叫「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傳統宗教道教教理,「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後來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之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

曾入選《時代周刊Time》世界十大不穩定建築。值得注意的是,和流行大眾所持的錯誤看法不同的是:懸空寺下面的可見木樁並不承重,某些木樁甚至完全不承擔重量,而建築物的承重是深入岩壁的木柱完成的。所謂的不穩定是由於懸空寺整體建築物是由非常高超的木匠技巧完成的,如發生地震,卯榫雖會劇烈移動但是會保證整體建築物的完整性,其建築強度是非常高的。考古學家與建築專家至今無法解開古人究竟如何在距離地面60多米的懸壁上,打造整個建築物都懸在半空中,歷經一千五年的地震、雨水、山崩仍屹立不搖,也因此為這座寺廟添上了更多的神祕色彩。

 懸空寺1

歷史

始建於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岩壁上書寫了「壯觀」二字。
明崇禎六年(1633年),旅行家徐霞客曾游懸空寺,並在《徐霞客遊記》中有生動的描寫;「西崖之半,層樓高懸,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懸空寺也。五台北壑,亦有懸空寺,擬此未能具體。仰之神飛,鼓勇獨登、入則樓閣高下,檻路屆曲,崖既矗削,為天下巨觀。而寺之點綴,兼能盡勝,依岩結構,而不為岩石累者僅此。而增寮位置適序,凡客坐禪龕,明窗暖榻,尋丈之間,肅然中雅。」
現存建築是明清兩代修繕的遺物。1957年懸空寺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列入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悬空寺 02

面對恒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

懸空寺建造在渾源懸城城南五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岩峭壁上。金龍峽是進入恆山前的第一座高山險峰,它的山勢仿若一口掛於天空的巨大的鍋,中間較為凹陷,故此懸空寺恰好就建在「鍋底」。此北魏晚期的古建築呈「一院兩樓」般布局,樓閣殿宇40間。南北兩座雄偉的三檐歇山頂高樓好似凌空相望,懸掛在刀劈般的懸崖峭壁上,三面的環廊合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棧道飛架,各個相連,高低錯落。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幾根大約碗口粗的木柱支撐,最高處距地面50來米。其中的力學原理是半插橫樑為基礎,藉助岩石的托扶,迴廊欄杆、上下樑柱左右緊密相連形成了一整個木質框架式結構,也增加了抗震度。整個建築似危而安,令人叫絕不已,徐霞客曾嘆其「天下奇觀」。

懸空寺所在的山谷,古時為南上五台、北去大同的交通要塞,在此建寺,大概是為了方便來往的信徒進香。但從自然環境來說,渾河河水從寺前流過,常會河水泛濫,平地建寺不能長久,也有傳說鎮壓谷底金龍妖怪,於是修建此寺。
寺內塑像很多,其中以三聖殿內的泥塑最為形體豐滿、神采動人,具有唐、明遺韻。而佛、道、儒三教共居一室的奇景,耐人尋味,也真乃中國宗教史上一大佳話。
懸空寺以西為正,寺門南開。進入鐘樓攀梯而上,二層佛堂左貢太乙真人,即古代道教的北極神;中間是三佛閣,即大雄寶殿,內貢毗盧遮那佛、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右貢三國蜀將關羽。
沿曲廊前行就是南樓,南一層為純陽宮,內供道教呂洞賓;南二層為三官殿,內貢賜福於人間的天官,郝罪於人間的地官和為民解厄的水官。三層為雷音殿,是座佛堂。踏上棧道,探頭向外望去,可看到支撐棧道的立木和橫木,這些橫木叫「鐵扁擔」,使用當地特產鐵杉木加工而成,據說這些木樑用桐油浸過,不怕蟻咬且防腐。經棧道可到北樓,北樓有三層,底層是五佛殿,中層是觀音殿,上層為三教殿,內貢佛教釋迦摩尼,儒教孔子和道教老子神像。三教始祖同殿受貢,在宗教史上實屬罕見。


驚喜迷宮之感

進寺後,有樓梯可攀登上樓,這裏並不顯得多麼驚險,但當你在樓上,沿著緊貼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走,通過一條棧道,走到北邊的那座三層三簷的樓閣時,就會發現這裏地勢已相當高。往上望,上載危岩;往下看,下臨深谷,腳下的樓板又有晃動的感覺,真是驚心動魄,驚險之至。建在崖壁上的殿堂進深都較小,殿內的塑像形體也相對縮小,但比例適度,表情豐富,很有藝術價值。寺中共有殿堂40餘處,都是木結構,其位置部署,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遊人們在廊欄間行走,如如迷宮,甚至會找不到出路。這正是其建築構思的一個特色,既不呆板,又不零亂,給人以曲折玄妙之感。

 

arrow
arrow

    CHAN 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